• <strike id="6gwao"><s id="6gwao"></s></strike>
    
    
  • <samp id="6gwao"><tbody id="6gwao"></tbody></samp>

      科德集團官方網站

      首頁 > 新聞動態 > 行業動態
      行業動態

      700多項目超1萬億,廣東新基建來了(附方案全文)

      來源: 發布日期:2020/11/14 10:48:29

       廣東省發布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實施方案(2020—2022年),方案解讀如下:

       

      一、政策制定背景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既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戰略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一業帶百業”,助力產業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帶動創業就業、利當前惠長遠的戰略舉措。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建設高水平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有效支撐廣東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等相關單位,在充分調查研究和聽取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研究編制了《實施方案》。

       

      二、政策制定主要考慮

       

      (一)注重分類指導。考慮信息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和融合基礎設施等三類新型基礎設施發展基礎不一、發展特點不盡相同,《實施方案》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予以推進:圍繞構建一體化網絡的目標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從打造集群的角度推進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以推進“智慧+”工程建設的方式推進融合基礎設施建設。

       

      (二)注重創新引領。《實施方案》基于創新驅動、引領發展的考慮,一方面,針對新型基礎設施技術迭代快的特點,提出前瞻布局未來網絡、加強重大科技設施建設、推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等舉措;另一方面,針對高端芯片、基礎軟件、工業軟件等“卡脖子”問題,注重從自主可控的角度予以推進。

       

      (三)注重市場主導。與政府主導型的傳統基礎設施相比,新型基礎設施在投資屬性、建設運營等方面存在較大差別。《實施方案》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提出實施新型基礎設施信貸支持專項計劃、開展基礎設施信托投資基金(REITs)試點等融資支持方式,推動構建市場化資金為主、政府財政資金為輔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

       

      (四)注重需求牽引。與傳統基礎設施需求固定、應用場景明確的特點不同,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型基礎設施創新性強、應用融合度高,《實施方案》同步提出推動試點示范和打造應用場景等舉措促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回復本訂閱號“2020年11月項目”——獲取“智慧城市、城市大腦、一網統管、一網通辦、大數據、社會治理、城市綜合管理、社區治理項目”等招投標信息。

       

      三、政策主要內容

       

      《實施方案》共分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三部分,主要內容如下:

       

      (一)總體要求。針對三類新型基礎設施特點,分別提出建成全國領先的基礎和專用網絡體系、打造高水平的創新基礎設施集群、構筑經濟社會智慧化運行的基礎設施體系三大行動目標。在此基礎上,提出廣東新型基礎設施三年發展總體目標,即到2022年,廣東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水平領先全國,初步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支撐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二)主要任務。《實施方案》按照“1+4+10”框架即“構建一體化網絡、打造四大集群、推進十大工程”,分類提出三方面共19項重點任務,統籌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和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廣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一是以構建泛在互聯一體化網絡為主體,加快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廣東加快推進無線網絡、光纖網絡、物聯網等各類基礎網絡設施建設,立足制造業產業優勢,大力推進工業互聯網等專用網絡設施建設,信息網絡優勢明顯。比如,廣東5G基站數量居全國第一,截至2020年10月已突破10萬座。《實施方案》著眼鞏固廣東信息網絡優勢地位,科學研判各類網絡一體化互聯發展趨勢,提出構建泛在互聯一體化網絡發展方向,提出高質量建設5G網絡,高水平建成全光網省,推動物聯網深度覆蓋,打造全國領先的工業互聯網以及前瞻布局未來網絡等5項工作目標,明確了到2022年,累計建成5G基站22萬個、加快實現全省20戶以上自然村光網全覆蓋、建成50個以上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成5個以上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20家以上行業/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帶動超過5萬家工業企業“上云上平臺”等工作目標。

       

      二是以打造四大創新能力支撐集群為重點,推進創新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廣東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進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省實驗室、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等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圍繞數字化發展需求,大力發展以超算中心為引領的先進算力設施。《實施方案》立足建設科技創新強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和大灣區綜合性科學中心的機遇,提出了打造四大創新能力支撐集群的任務,即打造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構建布局科學合理高效的先進算力集群、建設高水平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以及打造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基礎設施集群。

       

      三是以推進十大智慧工程建設為抓手,推動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傳統基礎設施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是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方面。廣東是數字經濟大省,交通、物流、能源、環保、應急等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圍繞廣東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對新型基礎設施的需求,《實施方案》提出打造智慧能源工程、智慧交通工程、智慧城市工程、智慧物流工程、智慧醫療工程、智慧教育工程、智慧農業工程、智慧水利工程、智慧環保工程以及智慧應急工程等十大智慧工程,進一步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賦能作用,爭取到2022年,初步形成適應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體系。

       

      (三)保障措施。《實施方案》主要從加強統籌協調、強化項目儲備、拓寬融資渠道、打造應用場景、完善配套條件等五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加快統籌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建立廣東省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部門間聯席會議,統籌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同時,對各地各部門加強工作落實作出了要求。

       

      二是強化項目儲備。《實施方案》提出建立全省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庫、對符合條件的項目重點保障各類要素等舉措。為及早做好項目儲備,省發展改革委已會同各地各部門對全省目前在建及正在謀劃的新型基礎設施項目進行了梳理,初步匯總了700多個項目,總投資超1萬億元。經測算,預計2020-2022年三年內至少完成投資約6600億元。

       

      三是拓寬融資渠道。針對新型基礎設施特點,《實施方案》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提出了加大財政資金支持、推動銀行金融機構實施新型基礎設施信貸支持專項計劃、開展基礎設施REITs試點等一系列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的舉措。

       

      四是打造應用場景。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應用場景確定不同,在加快推進建設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其應用場景的打造。為此,《實施方案》在保障措施中專門提出,要聚焦推進十大智慧工程,定期編制發布應用場景建設需求清單,把建設施和用設施結合起來。

       

      五是完善配套條件。對新型基礎設施項目能源保障、稅收優惠、土地出讓等方面配套條件作出了原則性規定,同時,明確了各級交通、水利、能源等專項規劃以及國土空間規劃要適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要求,合理配置資源。

       

      以下為方案正文: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部署,加快建設高水平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有效支撐廣東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全面落實黨中央關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部署,抓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機遇,按照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要求,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趨勢,準確把握各類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共性規律和個性特征,統籌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和融合基礎設施加快發展,以新型基礎設施支撐新經濟發展,進一步夯實廣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到2022年,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水平領先全國,初步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支撐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建成全國領先的基礎和專用網絡體系。

       

      5G網絡覆蓋廣度和應用深度領先全國,高水平建成全光網省,打造雙千兆網絡標桿省,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專用網絡設施體系及北斗系統應用體系初步構建,陸海空天各類網絡協同融合發展,泛在互聯、智能高效、安全可控的網絡設施初成體系。

       

      ——打造高水平的創新基礎設施集群。

       

      初步建成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高端創新資源為核心的世界一流創新基礎設施集群,構建以廣深“雙超算”為引領、布局科學合理高效的先進算力發展格局,建立國內領先的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通用技術能力支撐體系,形成“創新能力+先進算力+通用技術能力”的創新基礎設施集群體系。

       

      ——構筑經濟社會智慧化運行的基礎設施體系。

       

      能源、交通、城市、物流、醫療、教育、農業、水利、環保、應急等領域的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持續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賦能作用全面提升,初步形成適應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體系。

       

      二、主要任務

       

      (一)構建泛在互聯一體化網絡,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1.高質量建設5G網絡。

       

      編制5G基站總體布局規劃,加快5G網絡建設,支持基礎電信企業以5G SA(獨立組網)為目標,加快建成5G SA核心網,擴大700MHz頻段廣電5G網絡在廣州、深圳等地的試驗和建設規模。到2022年,全省5G站址達35萬個(含儲備站址),累計建成5G基站22萬個,全省基本實現5G全域覆蓋,珠三角地區建成5G寬帶城市群,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城區、縣城及中心鎮鎮區實現5G網絡覆蓋,全省5G用戶數達6000萬戶。持續擴大5G專網在重點行業和領域的覆蓋面,爭取國家支持建設1.8GHz頻段4G-LTE無線專網,加快5.9GHz頻段車聯網試點,探索打造以1.4GHz頻段為主的無線政務專網。圍繞重點應用場景提升建設速度、融合深度和應用廣度,打造世界級5G產業創新高地和融合應用示范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省廣電局、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中國電信廣東公司、中國移動廣東公司、中國聯通廣東公司、中國鐵塔廣東省分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任務所涉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作為配合單位,下同)

       

      2.高水平建成全光網省。

       

      深入推進全光網省建設,完善以廣州、深圳、珠海為中心的骨干光纖網絡布局,推進廣州互聯網交換中心等交換平臺協同發展,推進F5G(第五代固定網絡)建設。推動骨干網、城域網、局域網擴容提速,保障5G網絡、數據中心等設施低時延、高帶寬應用需求。提高固定寬帶網絡接入能力,全省光纖用戶免費、免申請提速至100M,推進千兆寬帶進住宅小區、商務樓宇,加快實現全省20戶以上自然村光網全覆蓋。實現IPv6全面部署,探索融合網絡、計算、處理于一體的新型網絡架構。積極謀劃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在全國率先建成以4K/8K超高清應用為標志的新數字家庭示范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省廣電局,中國電信廣東公司、中國移動廣東公司、中國聯通廣東公司、中國鐵塔廣東省分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動物聯網深度覆蓋。

       

      深入推進物聯網全面發展,統籌利用4G、5G、NB-IoT(窄帶物聯網)和光纖等接入技術,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寬窄結合的物聯接入能力。加快NB-IoT網絡建設,加快實現珠三角地區深度覆蓋、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城區及縣城普遍覆蓋,引導新增物聯網終端向NB-IoT和Cat1(速率類別1的4G網絡)遷移,有序退出2G、3G網絡。積極發展LPWAN(低功耗廣域網)。大力推進物聯網泛在感知設施部署,圍繞產業數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積極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化傳感器,加快實現“萬物互聯”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中國電信廣東公司、中國移動廣東公司、中國聯通廣東公司、中國鐵塔廣東省分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4.打造全國領先的工業互聯網。

       

      支持工業企業應用5G、PON(工業無源光網絡)、NB-IoT、TSN(時間敏感網絡)等新型網絡技術升級企業內網。推動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廣州)擴容增能,到2022年,建成50個以上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累計標識解析注冊量超過15億,構建更加完善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應用生態。支持制造業企業、信息通信企業、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等牽頭或聯合建設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到2022年,建成5個以上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20家以上行業/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帶動超過5萬家工業企業“上云上平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5.前瞻布局未來網絡。

       

      推進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深圳中心)建設,構建世界首個以鏈路層虛擬化為基礎的深度虛擬網絡。支持未來通信技術探索設施建設,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提供基礎科技支撐。加快建成廣佛肇量子安全通信示范網,規劃建設粵港澳量子通信骨干網,部署建設量子衛星地面站,推動與國家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絡無縫對接,探索構建量子互聯網。加快北斗衛星地基增強系統建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參與衛星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在衛星制造、衛星部組件生產、衛星系統運營和產業落地應用等環節布局,逐步構建無縫覆蓋、安全可靠的衛星網絡設施。率先開展第六代移動通信(6G)、太赫茲通信等技術研發,爭取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標準規范等方面取得突破,為未來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重要技術支撐。(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打造四大創新能力支撐集群,推進創新基礎設施建設。

       

      1.打造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要求,聚焦材料、信息、生命、海洋、能源等重點領域,積極推動布局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教基礎設施。加快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新型地球物理綜合性科學考察船、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等建設,謀劃推動建設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進光源、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國家基因庫二期、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系統實驗裝置、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系統等一批設施。(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2.構建布局科學合理高效的先進算力集群。

       

      支持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深圳中心升級改造,增強高性能計算能力和云平臺能力的拓展應用,支持鵬城“云腦”、珠海橫琴、東莞大科學等智能計算平臺建設,依托廣深“雙超算”和省內智能計算平臺資源,打造世界領先的超級計算高地。引導廣州、深圳主要發展低時延的邊緣計算中心和中小型數據中心,有序推動其他地區建設數據中心集聚區,建設國家區域級數據中心集群。合理布局邊緣計算資源池節點,優先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地布局集內容、網絡、存儲、計算于一體的邊緣計算資源池節點,滿足交通、醫療、教育、制造等行業在實時業務、智能應用、安全和隱私保護等方面的敏捷連接需求。支持低小散舊數據中心整合、改造和升級,有效提升數據中心整體能耗水平和運行效率。鼓勵龍頭企業牽頭推動鯤鵬、昇騰等創新生態發展,構建自主可控算力集群。到2022年,全省數據中心平均上架率達65%,設計PUE值平均低于1.3。(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建設高水平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集群。

       

      聚焦產業發展急需緊缺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打造一批高水平實驗室、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創新研究院,夯實產業技術創新基礎。加快建設廣東省實驗室,高水平建設通信與網絡領域國家實驗室及量子科學領域國家實驗室基地,爭取國家在我省布局建設呼吸健康領域國家實驗室,推動布局更多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打造多層次高水平實驗室體系。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成建制引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一批高水平創新研究院。攜手港澳加快組建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圍繞先進材料、氫能、干細胞、體外診斷、高端醫療器械、未來通信高端器件、集成電路、第三代半導體、新型顯示等重點領域,爭取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強化公共衛生和健康領域創新體系布局,加快建設大動物模型研究中心、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等高水平生物醫藥創新平臺。(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4.打造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基礎設施集群。

       

      聚焦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通用信息技術,構建開放協同的新技術基礎設施集群。加快廣州、深圳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推進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建設,支持醫療影像、智能視覺、基礎軟硬件、普惠金融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加快建設,持續推進省級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建設,到2022年在智能無人系統、智能制造、智能交互等領域建成15家省級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布局建設一批人工智能開源軟件基礎平臺、新型多元智能傳感器件與集成平臺、基于人工智能硬件的新產品設計平臺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工業云算法平臺,支持深圳建設新一代國家人工智能基礎開源平臺。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海量訓練資源庫、標準測試數據集和云服務平臺建設,增強基礎語音、視頻圖像、機器音頻等公共訓練數據量,支持開源開發平臺、開放技術網絡和開源社區建設。推動形成安全可控的區塊鏈支撐體系,支持建設一批區塊鏈基礎架構、安全保護、跨鏈互操作、鏈上鏈下數據協同、監管等區塊鏈基礎平臺型重大項目,鼓勵領軍企業建設自主區塊鏈底層技術平臺和開源平臺,聚集區塊鏈開發者和用戶資源。推進“區塊鏈+”,爭取國家級區塊鏈行業平臺落戶廣東。支持省信息技術領域創新平臺加大區塊鏈投入力度,到2022年建設5個左右省級區塊鏈創新平臺。(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進十大智慧工程,推進融合基礎設施建設。

       

      1.智慧能源工程。

       

      建設智能電廠,構建智能發電運行管理系統,推廣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調度優化、波動平抑等技術。加快推進海上風電漂浮式風機基礎平臺建設、柔性直流集中送出、海上制氫等,建設兆瓦級波浪能示范工程。加快推進智能變電站建設,全面提升配網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到2022年,新建10個融合電網能量流、業務流和信息流的“智能化、模塊化、集成化”新一代智能變電站示范工程。構建適應大規模新能源接入并滿足分布式能源“即插即用”要求的智能電網,在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廣州中新知識城、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建設智能電網示范工程。加快建設電網數字化平臺和能源大數據平臺,在廣州等地區試點建設能源區塊鏈平臺和電力物聯網。推進電動汽車智慧充電樁建設,到2022年全省建成約18萬個充電樁,建立可轉移負荷有序充電、V2G(車輛到電網)、充放儲一體化運營體系。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及重點城市創建國家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示范城市,加快推進氫燃料電池車輛加氫設施建設,到2022年新建200個加氫站,重點建設廣州—深圳、廣州—珠海氫能運輸走廊,規劃建設沿海經濟帶氫能高速運輸走廊。(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智慧交通工程。

       

      加快推進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和智慧公路試點工程(廣東),結合5G網絡部署,積極開展車路協同示范應用,在珠三角地區重點區域試點布設路側智能感知設施,建成樂廣高速、南沙大橋、深圳外環高速等示范路段項目;探索推動北斗系統與車路協同、ETC等技術融合應用。推進“智慧機荷”建設工作,探索數字孿生技術在交通設施建設、管養、服務方面的應用,力爭到2022年完成300公里(或3條)智慧高速公路建設。加快廣州基于寬帶移動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交通應用示范區、廣州南沙國家級自動駕駛與智能交通示范區、深圳無人駕駛示范區等試點示范區建設,支持優勢地區創建國家車聯網先導區,力爭到2022年全省建成300公里L3、L4級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建設智能鐵路,運用信息化技術提升鐵路路網列車調度指揮和運輸管理智慧化水平。打造智慧化港航設施,到2022年完成800公里航道的智能化改造。支持南沙港區等集裝箱樞紐港區逐步建設成為智能化示范港區。建設智慧綜合客運樞紐,推動廣州等地區開展綜合客運樞紐管理服務智能化改造試點。加快廣州白云、深圳寶安、珠海金灣等機場的建設運營管理全生命周期智慧化改造建設,打造國內領先的智慧機場群。加快推進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技術集成應用項目建設,探索建立全息感知、高度智能的運行監測體系。(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公安廳、省國資委、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智慧城市工程。

       

      推進城市管理公共設施與5G、物聯網、傳感技術融合建設,充分利用智慧燈桿、智慧井蓋、智慧管網等載體,部署城市數據采集智慧感知節點,并推動發展成為具備邊緣存儲、計算等能力的感知終端。推進智能電表、智能水表、智能燃氣表等民生服務信息化設備全面覆蓋和數據歸集,推進城市地下基礎設施信息及監測預警管理平臺和排水管網GIS(地理信息系統)建設。推進智能交通燈、智能潮汐車道、智能停車引導、智慧立體停車等智慧治堵措施廣泛應用。整合城市運行數據資源,探索建設覆蓋省、市、區、街,并延伸至網格末梢的智慧化、精細化社會治理平臺。打造集數據呈現、科學決策、中樞指揮于一體的“廣東大腦”,為“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提供堅實可靠的數字底座;建設政務大數據中心,搭建國產政務云服務,支持廣州、深圳等有條件的城市建設“城市大腦”,構建“萬物互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城市大腦神經感知網絡。建立全省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統計及動態更新機制,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探索構建“數字孿生城市”實時模型,實現實體城市向數字空間的全息投影,增強城市治理靈敏感知、快速分析、迅捷處置能力,形成集應用服務中樞、決策分析助手、治理指揮平臺、規劃專家系統于一體的全要素“數字孿生城市”一網通管系統。支持廣州推進“城市降溫”,在生態保護、綠色發展、人居環境等方面開展智慧城市建設探索。積極推進縣城智慧化改造試點示范。加快推動社會保障、民政等民生領域智慧化基礎設施建設。(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公安廳、省民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交通運輸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4.智慧物流工程。

       

      加強數字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貨、車(船、飛機)、場等物流要素數字化。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擴大物流相關信息公開范圍,為物流企業和制造業企業查詢提供便利。推進空港基礎設施與信息平臺建設,加快建設航空綜合物流信息交換體系。積極推進國家物流樞紐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增強國家物流樞紐平臺支撐能力。到2022年,力爭建設5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不斷提升樞紐智能化運作水平。支持物流園區和大型倉儲設施等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機器人等信息技術和裝備,發展機械化、智能化立體倉庫,提高智能終端、自動分揀、機械化裝卸應用水平,加快國家智能化倉儲物流示范基地建設。推進實施骨干物流園區智慧化“互聯互通”工程,促進信息匹配、交易撮合、資源協同。布局建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加強農產品產地、銷地現代化冷鏈物流設施建設,針對生鮮農產品等特殊商品配送,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全程監控平臺,加強全程溫度、濕度監控。在廣州生物島5G自動駕駛示范島等區域建設無人車智慧配送試點。在廣州、深圳、珠海等地探索建設無人機智慧配送試驗區。在醫院、學校、寫字樓、住宅區等物流配送集中區域新增1.5萬臺智能快件箱。(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郵政管理局牽頭負責,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5.智慧醫療工程。

       

      加快公共衛生體系信息化建設,一體建設省市兩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統籌集約建設縣域醫共體信息化系統,為區域內醫療機構統一提供醫學影像、心電、超聲、病理等優質醫療服務。推進實施“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行動,在三級甲等醫院全面普及“互聯網+”醫療服務,到2022年在其他有條件的醫院推廣“互聯網+”醫療服務,全省共建成180家互聯網醫院。建設貫通省、市、縣、鎮、村五級醫療衛生機構遠程醫療服務體系,開展遠程會診、醫學影像、手術指導等服務,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加快智慧醫院建設,拓展醫療衛生機構服務空間和內容,加快開展網上掛號、問診、檢查檢驗、結算以及藥品配送等覆蓋診治全過程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加快智慧醫療設施的推廣和應用,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和云計算等技術在醫學影像輔助診斷、數字病例輔助、臨床決策支持等領域的應用,推廣使用醫療機器人等智能醫療設備。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深化應用,支持建設國家生物信息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節點,支持人工智能企業有序利用醫療大數據開展人工智能技術輔助診療技術創新。(省衛生健康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6.智慧教育工程。

       

      建設完善“互聯網+教育”資源服務大平臺,聚焦課程、教學、評價、教育治理等關鍵環節,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立體化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服務體系。到2022年,建設45個互聯網環境下基礎教育改革試驗區。建設智慧校園、智慧課堂,推進5G、超高清視頻技術等在教育領域普及應用,探索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VR/AR等信息技術融合的新型教學模式,支持多終端在線教育。支持數字經濟企業與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合作建設網絡教育平臺。鼓勵發展基于有線電視網的智慧教育。繼續實施智慧教育示范工程,支持有條件的地級以上市和區域深入推進“互聯網+教學范式”試點。到2022年,建成500個信息化中心學校(智慧學校)和240個融合創新示范推廣項目。整合數據資源,優化教育大數據服務系統,完善教育大數據管理、共享機制,推進基于大數據的教育治理方式變革,形成教育科學決策和個性化服務體系。(省教育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省廣電局、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7.智慧農業工程。

       

      推動遙感監測、物聯網、地理信息等技術應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一張圖”和監管系統,實現全程監控、精準管理。建設廣東智慧農機裝備管理應用平臺,推動大數據、北斗導航、智能控制等技術在農機裝備和農機作業中的應用,研制推廣農用無人機、農業機器人,探索建立無人作業農場,提升農業機械智能化水平。到2022年,推動建設5個智慧農機裝備示范基地,建設5個5G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廣智慧數字化養殖,發展數字畜禽養殖場。建設林業監測數據管理平臺,實現林業采集設備一體化集約管理以及林業物聯監測數據的互聯互通。以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為重點,推進海洋牧場可視化、信息化、智能化系統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立健全農產品網絡銷售的物流設施、供應鏈設施和支撐保障設施。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數字化工程,推動區塊鏈、物聯網、二維碼等技術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方面的廣泛應用。建設涵蓋耕地、種質資源、農業預警等方面農業大數據平臺,實現數據精準采集、預警、分析、決策輔助和共用共享。(省農業農村廳、省委網信辦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省林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8.智慧水利工程。

       

      啟動廣東智慧水利融合工程建設。大力推進江河湖庫以及涉水工程全面感知體系建設,實施防汛抗旱監測預警智慧化工程,構建全覆蓋、全時空、全天候、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水利智能感知與一體化應用體系。建設互聯高速可靠的水利信息網,構建覆蓋全省各級水利行政主管部門、各類水利工程管理及涉水單位全面互聯互通的水利網絡大平臺,實現省、市、縣、鎮四級水利網點和各類涉水節點的高速網絡全覆蓋。建立水利大數據中心和共享平臺,加快推進水利業務數據互聯互通和“一數一源”,重點推進水利大數據智能應用、水利“一張圖”建設。推進水利專業數據匯集、共享,構建創新協同的水利大數據智能應用體系。構建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節水、供水、防洪潮、防臺風、水生態、河湖管理等業務的水安全智能應用體系。到2022年,全省大江大河和重要水利工程管理基本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和管控智能化。(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9.智慧環保工程。

       

      依托“粵政圖”平臺和省高分衛星遙感數據管理平臺,推廣使用土地資源、水利資源、森林資源等空間地理數據,建立全省統一的空、天、地一體化全要素生態環境監測網,實現環境質量、污染源和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加大垃圾處理設施的智能化升級改造力度,在有條件的地市推廣使用無人駕駛環衛車、環衛機器人,在城市小區推廣使用智能垃圾分類回收處理設施,助推垃圾分類精準落地。加快智能醫療廢物處理設施建設,到2022年,推動超過80%的三級甲等醫院配備醫療廢物智能收集設施,并實現與生態環境部門醫療廢物處置管理系統對接。加強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推廣逆向物流回收、“互聯網+回收”等智能回收模式,推進廢舊家電等再生資源在線交易平臺建設,提升處理設施的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完善線下回收網點,實現線上交廢與線下回收有機結合。(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0.智慧應急工程。

       

      打造覆蓋全省陸地、海洋的全域應急感知和通信網絡體系,重點建設生產安全、自然災害、生態環境、海洋環境、城市安全、應急處置現場等感知網絡,加快建設應急指揮視頻調度系統以及370MHz窄帶無線通信網、指揮信息網、應急衛星通信網、海洋天地互聯等通信網絡,依托專用頻譜建立應急5G通信專網,發展低軌衛星、高空飛艇、高空無人機、空投探空等航空航天感知新技術。到2022年,力爭實現對自然災害易發多發頻發地區和高危行業領域全方位、立體化、無盲區動態監測,實現有線、無線、衛星通信網等各類應急通信網絡在省內廣域覆蓋、隨遇接入。建設突發應急事件環境監測處置指揮調度平臺、海洋大數據平臺和自然災害大數據平臺,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平臺和融合數據應用平臺建設,加大全省應急、監測等數據資源挖掘。加快建設完善應急云系統,通過基本數據、案例分析、知識運用等應急資源構建現實模型和平臺。完善應急救援指揮體系,構建空、天、地、海一體化全域覆蓋的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監測預警系統,提升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加快建設應急科技基礎設施,推動應急管理信息化領域學科和傳統學科的融合,推動建設應急科教及自然災害科普體驗基礎設施。(省應急管理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建立廣東省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日常工作由省發展改革委負責。各領域牽頭單位制定具體工作方案,明確階段目標和時間節點,加強各環節工作統籌協調,確保設施建設和運行安全高效;各相關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同配合,確保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建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工作機制,加強省市聯動,落實配套政策,加大設施建設保障力度。科學合理建立新型基礎設施統計調查指標。(省有關單位、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項目儲備。

       

      建立健全全省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庫,實行滾動儲備、動態跟蹤、動態調整機制,做好項目儲備、發布、對接、推進實施,并根據項目推進實際情況及時更新項目庫。組織編制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計劃,對列入計劃的項目按照省重點建設項目管理,由省優先安排用能、用地、用海指標,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擇優給予前期工作經費支持。各地、各有關單位要圍繞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領域,加強本區域、本行業重大項目的謀劃儲備。(省有關單位、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拓寬融資渠道。

       

      靈活運用財政資金、專項債、基金、企業債券、信貸、融資租賃等財政和金融工具,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引導各類資金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推動銀行金融機構實施新型基礎設施信貸支持專項計劃,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及產業鏈配套企業支持力度。建立新型基礎設施項目主體及投資機構發行企業債、公司債注冊綠色通道,拓寬低成本資金來源。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爭取利用專項債券作為項目資本金。協調金融機構加大對專項債券安排項目配套融資支持力度。鼓勵政府通過與社會資本合作,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新型基礎設施項目。鼓勵符合條件的新型基礎設施項目積極參與基礎設施REITs試點,盤活存量資產形成投資良性循環。(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以及有關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打造應用場景。

       

      聚焦推進十大智慧工程,行業主管部門定期編制發布應用場景建設需求清單,運用市場化機制遴選優秀解決方案,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場景建設,打造一批數字化應用場景試點示范工程。鼓勵有條件的地市實施數字化應用場景支持計劃,支持建設若干應用場景綜合示范區域。提升工業園區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智慧產業園區。支持建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深入推進“上云用數賦智”。鼓勵不同市場主體、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由龍頭企業牽頭設計場景,中小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場景建設,豐富場景應用生態。(省委網信辦、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管理廳、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省能源局、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完善配套條件。

       

      對于符合國家和省規劃布局的數據中心、超算平臺、科技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可按規定享受電價、稅收、土地出讓等優惠政策。按照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布局和建設需求,同步規劃預留電力容量,加快5G基站、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轉供電改直供電,強化用電供應保障。研究出臺我省交通干線與樞紐場站內通信基礎設施使用費的政策指引。推動醫院、學校、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免費開放建筑支持5G基站建設。各級交通、水利、能源等專項規劃以及國土空間規劃進一步明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要求,預留支撐新型基礎設施未來發展的土地、線位、天面、頻率等資源。推動建立適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及應用的規則和標準體系。支持各地研究出臺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運營管理辦法。(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管局、省體育局、省能源局、省通信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文章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等)

       

       

      該內容由行業企業、終端個體、第三方機構提供,本網僅起到傳播該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問請與轉載來源機構聯系解決,感謝支持。如發現侵權,本網編輯部將協助進行處理或撤稿。

      歡迎轉載分享,轉載注明挖掘機加長臂、拆樓機加長臂、抓木器、快換接頭、松土器專業

         

       

       

         官方網站地址http://www.vip7720.com非常感謝! 

      產品精確查找:

      選擇產品類型
      請選擇產品小類
      搜索產品
      微信二維碼
      微博二維碼
      關于科德
      集團介紹
      科德文化
      技術研究
      生產現場
      廠區一覽
      榮譽資質
      我們的優勢
      產品中心
      大小臂
      挖掘機挖斗
      振動錘
      液壓剪
      破碎錘
      抓木器
      抓鉗器
      快換裝置
      松土器
      產品應用
      施工案例
      產品視頻
      新聞動態
      公司新聞
      行業動態
      技術資料
      維修中心
      中心簡介
      維修流程
      客戶中心
      售后服務
      在線留言
      科德榮譽資質
      人才招聘
      加入科德
      培訓發展
      Q&A
      在線簡歷
      聯系我們
      聯系方式
      營銷網絡
       合作品牌: 沃爾沃集團 |  大宇(中國) |  韓國斗山 |  神鋼工程機械 |  日立(中國) |  小松(中國) |  卡特(中國) | 
      衡陽市科德工程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2014 kede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0019050號-1 技術支持:睿博網絡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精品无码综合一区|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网站 | 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凹凸|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 日韩精品福利在线|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 日韩一级电影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片| 国产精品禁18久久久夂久|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www|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香蕉|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最新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玖玖玖在线观看| 91精品婷婷国产综合久久| 91在线精品中文字幕| 二区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小说| 国产精品久免费的黄网站| 国产精品黄大片在线播放| 91精品视频在线|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L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在线| 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看SSS| 亚洲精品电影天堂网| 2021国产精品自拍| 97国产精品视频观看一|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精品一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青草|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青草|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