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正朝著綠色化、智能化、無人化方向發展,今年我主要關注的正是工程機械新能源‘卡脖子’技術難題的攻破。”這是全國人大代表、徐工集團國家級技術中心副主任、高端工程機械智能制造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閆麗娟今年全國兩會關注的方向。
全國人大代表、徐工集團國家級技術中心副主任、高端工程機械智能制造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閆麗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關鍵核心技術”,明確要求――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圍繞中國工程機械的發展趨勢,破解技術難題,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無疑是拆解“一劍封喉”,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重中之重。
“徐工一方面將科技研發放在首位,解決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另一方面謀求出海與國際巨頭同臺競技。”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民說,徐工的科技“珠峰”攀登之路,既要堅守與繼承,更要創新和開拓。
瞄準核心技術,走好“最先一公里”
在關鍵技術、質量控制、工藝性能等領域推廣新能源應用,是裝備制造行業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著重思考的問題。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是打好這場攻堅戰的核心所在。
今年1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做出“中國承諾”,“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確保實現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再一次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上議程。
“新能源技術如何在工程機械領域應用,來滿足國家未來對于國際和地球的承諾。”這是閆麗娟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閆麗娟看來,當前存在愈發嚴重的環境問題與日益短缺的能源問題,這些都制約著工業的發展進程,轉變高污染高能耗局面,通過推動新能源應用來促進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走好這“最先一公里”?
閆麗娟認為:“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上看,工程機械正朝著綠色化、智能化、無人化方向發展,徐工在新能源工程機械的研究,主要是攻破‘卡脖子’技術難題,如電池、電控、電機,核心零部件的研發,以及整個綠色工程機械和智能化的工程機械發展。”
閆麗娟說:“徐工已經擁有近千項核心技術,用我們王民董事長的話說,‘五獨’(即獨有、獨到、獨占、獨創、獨行天下)技術是我們獨有的核心技術。”
而在快速發展的徐工背后有兩大主戰略,一個是技術創新,一個是國際化。其中在技術方面,徐工通過持續的投入和研發,已經取得重大成果。
以碳中和為指引,徐工左手布局融資租賃業務,右手加快鋰電池技術研發與升級,布局搶占新能源汽車技術和產業發展新賽道,在電動機械車方面成績斐然,電動叉車、電動正面吊、電動挖掘機等均領跑新時代,電動裝載機控制系統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2020年,徐工推出行業最大噸位純電動挖機XE270E、國內最大電傳動裝載機XC9350,震撼上海寶馬工程機械展。同年,徐工又推出另一力作――35U-E電動挖掘機,使用成本較傳統挖掘機相比降低60%以上,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過去的十三五期間,通過引智、引才,和自主創新,徐工所攻破的關鍵技術,20%都是卡脖子技術。取得了如電控箱技術,包括超長臂的壽命設計技術等關鍵突破,也填補了行業空白。”閆麗娟表示。
對于傳統的制造業,科技驅動已經變得不可或缺。徐工要實現全球“珠峰登頂”,更需要“從硬件思維向軟件思維”的轉變。
實際上,徐工正在做的,是用數字化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包括積極推進落地智慧企業建設、打造智能工廠和中國工業領域的智能制造標桿。
2020年11月,徐工“全球數字化備件服務信息系統”(X-GSS)面向全球發布。徐工集團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扈向陽向介紹,這個系統對支撐海外市場起到了重要作用。
現在徐工的礦山設備,在印尼雅加達總部的備件庫和徐工總部的備件庫實現了全部數字聯網;前移到國外的備件庫,通過數字化技術采用安全庫存的方式,每天盤點備件消耗量,根據數據進行補充,保證產品出勤率。在售后服務方面,根據磨損率等指標對設備進行診斷,可以提前判斷哪些零部件需要保養,延長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
“未來的徐工,一定是一家科技賦能、智能化發展的公司”,王民表示,科技公司強調的是先進技術在企業的應用。
瞄準核心人才,激活“第一資源”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源頭活水”。
閆麗娟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企業做大做強離不開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多年來,徐工按照“開發一代、儲備一代、銷售一代”的思路和原則,依托國家級技術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布局德國、巴西、美國、印度海外研發中心,凝心聚力、砥礪前行,構建起了全球化協同創新體系,也打開了全球裝備制造行業的廣闊市場。
市場的認可和技術成果的井噴,有賴于不斷厚植的創新沃土,徐工建立了“核心技術研發引導技術發展、科研與產業互為支撐、卓越質量與標準化管理保實施、促績效”的創新機制和體系;形成了由高端人才領銜的金字塔形科技創新隊伍;創建了國際一流的研發平臺,使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取得了重大進展。
早在2018年上海寶馬展,為了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徐工發起并成立了高端工程機械及核心零部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瞄準價值鏈高端和智能化發展,共同攻克工程機械行業關鍵技術及核心零部件難題,這個聯盟正是徐工集思融智、聚力創新,推動工程機械產業升級轉型、提質增效的一個樣本縮影。
更可貴的是,哪怕面對行業寒潮時,徐工依然堅持研發費用占收入比重4.5%以上的投入。這使得徐工迅速集結了總數達6000多人、碩士博士占比55%的研發團隊,高級工以上人員占比超過50%的高技能人才群體,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土壤日益肥沃。
在科技創新浪潮中千帆競渡,徐工高質量發展動能澎湃,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敢闖敢試,更是自主可控、人才創造的活力奔涌。
“這些平均年齡只有34歲的研發團隊擁有徐工近千項關鍵核心技術,其中32%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勵600余項。”王民說。
截止目前,徐工擁有有效授權專利7644多件、發明專利1787件、關鍵核心技術530多項,其中30%以上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國際專利81件,成功完成4項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將標準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擁有了技術話語權。
“徐工有光榮的傳統,到我們手里要做得更好。不論困境還是順境,都要不氣餒、不浮躁,保持戰略定力。”在王民看來, 制造業是需要沉淀的行業,做工程機械是徐工定下的終身事業。而這終身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徐工人接續奮斗,堅定不移地突破高端制造,將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挺起中國制造的“脊梁”。
(來源于央廣網)
該內容由行業企業、終端個體、第三方機構提供,本網僅起到傳播該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問請與轉載來源機構聯系解決,感謝支持。如發現侵權,本網編輯部將協助進行處理或撤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