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我國建筑垃圾填埋場正逐漸變成歷史,每年18億噸的建筑垃圾將進入資源化利用階段,在利好政策催化下,建筑垃圾處理企業也將從依賴政府補貼的“不掙錢”模式進入環保新藍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顯示,我國固體廢物產生量持續增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形勢日漸嚴峻,其中僅建筑垃圾我國每年就產生約18億噸。
隨著城市建設與改造的提速,建筑垃圾污染和垃圾圍城問題日益嚴峻。到2020年,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將達到26億噸。從資源化利用來看,我國建筑垃圾總體資源化率不足10%,遠低于歐美國家的90%和日韓的95%。處理方式仍處于粗放的填埋和堆放階段。
建筑垃圾數量呈指數化快速增長趨勢
建筑垃圾屬于垃圾的一種,是指在建筑物、構筑物拆除、 新建、重建、維修、裝修及自然災害等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廢棄物,主要包括廢混凝土塊、瀝青混凝土塊、磚瓦、雜土及施工過程中散落的砂漿和混凝土、碎磚渣、金屬、木材、裝飾裝修產生的廢料、各種包裝材料、其他廢棄物等各類固體廢棄物。由于土地開挖產生的垃圾、道路開挖產生的垃圾和建材生產垃圾一般可全部(再生)利用,建筑垃圾一般指舊建筑物拆除垃圾和建筑施工垃圾。
舊建筑物拆除垃圾的組成與建筑物的種類有關:廢棄的舊民居建筑中,磚塊、瓦礫、混凝土塊、渣土約占80%,其余為木料、碎玻璃、石灰、金屬、包裝物、防水材料、各類電信線和電源線、塑料制品等;廢棄的舊工業、樓宇建筑中,混凝土塊約占50%~60%,其余為金屬、磚塊、砌塊、塑料制品等。對不同結構形式的建筑工地,垃圾組成比例略有不同,而垃圾數量因施工管理情況不同在各工地差異很大。
從2006年至2014年間,我國建筑業房屋施工面積呈指數型增長,由此可見,我國的建筑垃圾數量也很可能呈指數化快速增長趨勢。從存量來看,過去50 年,中國至少生產了300 億立方米的黏土磚,這在未來50 年大都會轉化成建筑垃圾;中國現有500億平方米建筑,未來100 年也大都將轉化為建筑垃圾;從增量來看,2006年全國建筑業房屋施工面積為41.02億平方米,而到2015年全國建筑業房屋施工面積為123.97億平方米,年均增長率為13%。
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刻不容緩
根據已有的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18個省市共有建筑垃圾處理廠867座,截至2016年上半年,共有建筑垃圾處理廠867處,其中規范化建筑垃圾處理設施238座,占建筑垃圾處理廠總數的28%;不規范的處理設施數量巨大,且存在有滑坡風險的設施32座和有其他風險的設施20座。
從2015年開始,統計范圍內共有153座建筑垃圾處理設施投運,總規模約55億噸。新投運設施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從統計數據來看,統計范圍內有64%的規范化處理設施為2015年后新投運設施,建筑垃圾處理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目前,我國已建成投產和在建的建筑垃圾年處置能力在100萬t以上的生產線僅有70條左右,小規模處置企業幾百家,總資源化利用量不足1億t;相關企業以民營為主,已建成規;纳a線實際產能發揮不到50%,且大多處于非盈利狀態。建筑垃圾總體資源化率不足10%,遠低于歐美國家的90%和日韓的95%。
從數量上便可看出,目前我國對于建筑垃圾的處理方式仍舊處在粗放的填埋及堆放階段。而每產生1萬噸的建筑垃圾,則至少需要一畝地來進行堆放。有研究表明:截止到2015年底,全國城鎮土地總面積916.1萬公頃。其中,城市面積占46.5%,合6389.8萬畝。按一萬噸的建筑垃圾占地2畝計(堆高5米),目前我國每年所產生的15億左右建筑垃圾,一年對土地資源的占用就超過30萬畝了。
原生垃圾零填埋是必然趨勢
填埋與堆放這兩種處理處置方式,在侵占大量土地的同時,不僅會產生諸如地下水環境污染、填埋氣泄露污染大氣環境等許多環境污染問題,也同樣存在有由于過度堆放所引發的安全隱患。建筑垃圾填埋場實為建筑垃圾調蓄場,其主要功能為臨時貯存可回用建筑廢料,以備新建路橋時回用。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推進,建筑垃圾的填埋調蓄需求已日漸降低。建筑垃圾的填埋并非最終處置手段。從全國來看,原生垃圾零填埋是必然趨勢。
隨著垃圾分類深入進行,特殊垃圾處理將進入針對性處理時代。對于建筑垃圾而言,就地拆解還填、提高回收利用率將是主要的處理途徑。不過由于運輸距離較遠、處理成本較高,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強制收運體系,如果沒有足夠的財政補貼和政策保障,民營企業往往難以靠市場機制實現盈利。然而隨著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進入規模化快速發展期,這一現狀將得到改變。
山西省提出,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以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為核心,規劃建設新型建筑材料產業化園區,推動建筑垃圾再生產品規;、高效化、產業化發展。各市要制定支持政策,鼓勵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發展。
在北京,隨著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及拆除違法建設、棚戶區的改造,產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城市管理發展規劃》中顯示,“十三五”期間建筑垃圾規范處置率要達到85%,資源化處置能力提升至800萬噸。目前北京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設施能力大概有200~300萬噸。“十三五”期間北京市還要在大興、豐臺、房山、海淀、朝陽各規劃一處處理基地。北京市朝陽區首個建筑垃圾固定處置終端PPP項目高安屯項目將于2018年建成,每年可處置達100萬噸的建筑垃圾。
河南省作為我國的人口大省,其發展其在建筑垃圾處理處置領域走在全國前列。據統計,2016 年河南省全省建筑垃圾總產生量為10522萬噸,建筑垃圾直接使用或再生處置利用的達4818萬噸,資源化利用率為45.79%,超額完成省政府確定40%資源化利用目標。這些建筑垃圾可以節約土地、天然原材料1800多萬噸,生產標磚100多億塊,節煤130多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0多萬噸,新增產值40多億,拉動社會就業5000余人。目前,河南省許昌、鄭州、安陽、新鄉、平頂山、焦作、永城等7個城市已建成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年處理能力2100萬噸左右。
上海近年每年進入收運處置環節的裝修垃圾約有300萬噸,為避免資源浪費及對末端處理設施造成過大壓力,在精細分揀基礎上的資源化利用,將是上海裝修垃圾處置的主要方式。上海首套針對裝修垃圾進行分揀分類及后續資源化利用的流水線在徐匯區景聯路已試運行,目前其裝修垃圾的日均處理能力可達1500余噸。類似徐匯區這樣的建筑垃圾中轉分揀和資源化利用項目,目前已有18個。浦東新區曹路鎮目前已設立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置和利用試驗基地,基地完全建成后,預計處置能力:(1)裝修垃圾處置能力:600-800噸/天,處置后返回率(含焚燒)小于20%;(2)垃圾爐渣處置能力:150噸/天;(3)建筑垃圾處置能力:300噸/天;(4)路基材料加工能力:35萬噸/年。
江蘇省2017年2月發布的《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省“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蘇政辦發〔2017〕30號),提出主要目標:到2020年,實現縣級以上城市餐廚廢棄物處理全覆蓋,設區市全面完成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到2017年年底,市、縣編制完善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規劃,以及餐廚廢棄物和建筑垃圾處理等專項規劃。自2013年以來,江蘇省率先在常州、蘇州、揚州、南通等市的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廠陸續建成投運,項目的處理規模約100萬噸/年,生產的產品主要是再生混凝土、再生砂漿、市政用道板磚和砌塊等。其中,蘇州市建筑垃圾再生資源利用項目是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示范項目。
浙江省杭州市于2017年7月在轉塘、雙鋪和三墩同步開建了三座大型建筑垃圾處理廠,投產后可達到年均300萬噸以上的建筑垃圾處理能力。這三座建筑垃圾處理廠的新建不僅填補了杭州尚沒有大型建筑垃圾處理廠的空白,也將大大緩解杭州市垃圾圍城的壓力。據杭州市渣土辦統計,2016年杭州建筑垃圾產生量約為1000萬噸。據統計,未來3-5年內,這個數字還將上升至1500萬噸。裝修垃圾作為建筑垃圾中最難為處理的低值回收部分,也納入在這三家建筑垃圾處理廠的處理范圍之中。這些工廠引進了裝修垃圾的處理設備和技術。通過智能分揀、傳輸、加工、再造后,裝修垃圾同樣可生產再生產品進行回用。
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2015年4月印發了《建筑垃圾再生資源化利用試點方案的通知》,確定淮南、蚌埠、宿州三城市為試點城市;茨献鳛榘不帐〗ㄖY源化利用最早試點城市,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截至目前,已清理清運簡單填埋、無序堆放的建筑垃圾300余萬噸,并對其中的180萬噸建筑垃圾進行了再生利用,建筑垃圾由亂堆亂放向規范管理轉變,改善了市容市貌。目前,建筑垃圾從前期產生、收集運輸到資源化利用,基本形成了一套切合淮南城市實際的建筑垃圾規范化管理之路,建筑垃圾運輸堆放等逐步規范,車輛拋灑、揚塵污染等問題得到有效遏制,有效改善了市容環境。
在各地利好政策效應的催化下,經濟鏈條將被打通,相關環保產業和企業將迎來巨大的市場空間。例如,進入新型建筑材料產業化園區的企業可能享受租金減免、稅收減免,未來不斷涌入的資本和企業也將通過規模效應促進成本的進一步降低。新的處理工藝則將使得被處理的建筑材料更加有市場。
該內容由行業企業、終端個體、第三方機構提供,本網僅起到傳播該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問請與轉載來源機構聯系解決,感謝支持。如發現侵權,本網編輯部將協助進行處理或撤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