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組數據:
2020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26.4萬億元,同比增長6.2%;
自2011年以來,建筑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始終保持在6.8%以上。2020年再創歷史新高,達到了7.2%;
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建筑業企業11.6萬個,比上年增加1.3萬個;
建筑業的全球勞動生產率年增長不到1%,遠低于全球經濟生產率年增長的2.8%。我國沒有相應數字,但估計與國際統計數據基本一致;
歐美發達國家,建筑數字化投入在建筑業總產值中的占比為1%,而我國投入占比僅為0.08%,差了整整12倍。
數據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一方面中國建筑業光速發展征服全球,一方面數字化程度滯后逐漸顯現,兩者矛盾已經到了一個不得不升級的拐點。
本文解答三個問題:1. 為什么建筑數字化這么重要;2. 為什么建筑數字化是一把手工程;3. 誰能扛起中國建筑數字化的大旗?
建筑數字化是一門必修課
水泥+代碼是最優解
如今,各行各業都在提數字化,建筑行業也是如此。
早在2016年,數字建筑平臺服務商廣聯達,首次提出了“數字建筑”一詞,引發了行業的一陣集體思潮。
“數字建筑”和“建筑數字化”只是概念嗎?答案是否定的。筆者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解答,為什么水泥+代碼是整個行業的最優解。
先從微觀層面來看。
一方面,勞動力短缺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勞動成本不斷上升。數據顯示,2017年建筑工人平均年齡44.8歲,人口紅利已不再,未來建筑業面臨無人可用的狀態。
另一方面,建筑行業,尤其是海量的中小建筑企業,發展模式粗放、生產效率低、工業化程度低,在數字化這門課上嚴重掛科,亟需補課。
再來看宏觀格局。
碳中和。
2020年9月,中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各行各業都需要向著這一目標努力,“碳排放大戶”建筑業更是如此。據統計,建筑業消耗了地球上大約42%的水資源、50%的能源、48%的耕地和50%的材料,碳排放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40%。
全球一盤棋下,數字化成為必選方案,因為它能運用于建筑行業全生命周期,能夠助其節能減排。
數字建筑強國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期。可以說,未來一切皆為數字,誰掌握數字生產和數字應用,誰便掌握未來的主動權。
實施“強國”戰略、實現“強國”建設,是十四五時期目標任務。尤其是“加快數字化轉型、建設數字中國”更是規劃中重點提及的內容。
生產力水平低下、信息化水平不高,嚴重制約了中國建筑行業的發展。從建筑大國 → 建筑強國 → 數字建筑強國,不斷提升數字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發揮其對傳統經濟的引領、帶動和改造作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培育全球競爭力,是中國建筑行業的必修課。
正如廣聯達董事長刁志中在中國數字建筑峰會2021·企業家百人論壇上所提到的,“在數字經濟發展浪潮下,我們深感產業互聯網是當下建筑產業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是產業數字化變革的核心動力。”
無論是自我升級驅動的內因,還是在全球加強競爭力的外因,數字化都是行業的必修課,也是未來的最優解。
建筑數字化是一把手工程
老板要破四道難關
如果說過去還有很多建筑企業看不懂、猶豫要不要做數字化轉型,2021年,建筑數字化是大勢所趨已經成為共識。
但知易行難,建筑數字化在實際運營中面臨挑戰,如果老板過不了下面四關,企業規模和潛力極大可能受限制。
第一道關:心智關
可以說,數字化是企業一把手的責任。
起初,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建筑業數字化進展緩慢。究其原因,在于復雜建筑場景對于職業經驗的依賴,使得很多在工地上摸爬滾打一輩子的建筑人認為,閉著眼睛都能干,為什么要數字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的一把手大多已經認識到了數字化價值,但他們心中依然有很多困惑和焦慮。例如,搞數字化是否能夠收到既有的價值?第一步從哪里走?幾年能夠見到成效?現在立即進行數字化的投入,還是等等看看別人怎么做?是否需要全員貫徹和執行?
如果想要做好數字化,一把手要將數字化提升到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強調數字化與業務的深度融合,將數字化置入到業務場景中,其數字化的成果要體現在業務成就上。正如廣聯達總裁袁正剛曾提到的,做好企業數字化,還得“下水游泳”。
第二道關:價值關
多年來的實踐證明,發展四化(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可以有效推動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信息化百人會學術委員會主席楊學山曾指出,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道路,是一個相關、相連、相繼,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的過程。“以BIM為內核的數字、軟件和平臺與三化交互并行,實現從全部人工到人在持續增加的施工過程中退出。”
而數字建筑,將充分利用BIM和云、大、物、移、智等數字技術,結合先進的精益建造理論方法,集成人員、流程、數據、技術和業務系統,實現建筑的全過程、全要素、全參與方的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構建項目、企業和產業的平臺生態新體系,實現新設計、新建造、新運維為代表的產業升級終局場景。
伴隨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發展,數字建筑從基礎設施到功能結構,再到和相關環境之間的關系,都有了更為豐滿的想象。
第三道關:組織關
如果說戰略規劃是指導企業轉型的路徑圖,那么組織運營就是指揮計劃落地的操作臂。
中建三局某公司總工程師,曾分享過他在推進建筑數字化的過程中遇到的阻礙,“傳統建筑業一直以來抓結果管理,缺少過程管理,開發商不了解自己,每個業務人員的日常管理動作需求不清晰,也不夠細化。”
最核心的解決方案是過組織關,形成思想的統一。
原先很多人認為搞設計就是搞設計,搞施工就是搞施工,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不可或缺。但是在未來的數字化時代里,別說不可或缺,很可能你做的決策不夠全面,是不合格、不稱職的。
推動建筑行業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要實現三大突破:崗位工作數字化、項目管理數字化、企業管理數字化。
其中,崗位工作數字化方面,包含設計崗位、生產和運維崗位、管理崗位;項目管理數字化方面,是指將數字項目集成管理(BIM+智慧工地)平臺作為數字化核心基礎,打造極致可視的項目管理現場;企業管理數字化方面,既要推動核心業務數字化,又要打造企業級平臺消除信息孤島和人為壁壘,還要實現數字業務化。
崗位工作數字化是基礎,必須持續夯實,為進階做好數據支撐;項目管理數字化是關鍵,必須以系統思維推進平臺化建設、平臺化管理;企業決策數字化是目標,必須積累數字資產,推動數據在崗位、項目、企業間自動流轉,創造更大價值。
做個簡單的比喻,就像武裝一支現代化軍隊,不是少數參謀掌握數字化能力,而是讓每一個基層“士兵”都成為數字化系統的一部分,整個組織才能有數字化作戰能力。
若升級成功,至少帶來十倍的組織戰斗力提升。
第四道關:戰術堅定關
重慶市原市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聯合主席黃奇帆,將建筑業向數字化進化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是工具階段。目前大多數建筑企業思維還停留在這個階段,把數字技術看作是服務傳統產業的工具,工作圍繞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辦公自動化系統、建筑管理軟件來展開。
隨著BIM理念的普及,建筑業數字化走向了第二個階段——協同理念階段。經過不斷的嘗試,建筑業找到了降低產業鏈成本的一些路徑,但各種協同方案的落地困難,且仍沒有找到新的盈利點。
第三階段是模式創新階段。這一階段是對建筑產業盈利模式的重新思考,是建筑業數字化的真正目標所在,也是構建建筑產業互聯網的階段。
“在第二個百年階段,建筑業必須要轉變發展思路,激活數據要素潛能,緊緊抓住新基建的歷史機遇,創造建筑產業互聯網新業態,改變建筑產業的商業模式,打造開創性的、萬物互聯時代的中國式數字建筑產業。”黃奇帆指出。這一觀點與廣聯達提出的“數字建筑”概念不謀而合。
通過產業核心能力的沉淀,廣聯達的數字建筑平臺從產業、企業、項目三個層級全面推動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
例如,陜西某建工集團,通過數字項目集成管理平臺等應用,打造出“項企一體化”管理新模式,提升了企業對重大項目的管控力度與管控效率,提高了集團生產經營分析與決策水平。
例如,上海寶某集團通過項目管控平臺的建設與部署,覆蓋集團10余個業務條線,支撐集團管控訴求。
例如,綠某地產通過BIM+智慧工地平臺,不僅讓亞運村這樣的大型項目實現更好的運營,還解決了建設周期長、管理人員投入高、數據孤島、施工過程監管力度不夠等問題。
例如,萬某集團在應用了BIM之后,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僅以施工圖設計為例,從95天減少到50天。
例如,深圳國際會展中心項目通過引入智慧工地系統,實現安全、質量問題實時追溯管理,隱患排查總數8632 次,及時整改率達到93%,隱患治理時長縮短約55%。
例如,首都新機場航站樓建筑面積78萬㎡,通過平臺進行施工過程的模擬與優化,結構封頂比計劃工期提前12天完成。
如果老板不堅定,行百里路半于十,行百里路半于三十,行百里路半于五十,行百里路半于九十,都有可能發生。
因為實在太艱難,像羽化成蝶的過程,伴隨的都是蛻皮的撕裂痛苦感。
所以說,建筑數字化必須是一把手工程,只有老板自己先突破了這四道難關,才能真正的帶領團隊,成為建筑數字化的領軍企業。
建筑數字化需要一面旗幟
三類先進性的玩家
和其它行業一樣,建筑數字化不是一兩家企業或者一兩類企業能夠完成的。
它是一個全面的、系統的、復雜的工程,需要包括政府相關部門、頭部建筑巨頭、中腰部建筑企業、更海量的中小建筑企業、頭部的建筑數字化服務商、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基礎設施等等角色,共同努力參與其中。
那么誰有機會扛起建筑數字化的大旗,或者說,更多中腰部中小建筑企業,應該跟著哪些頭部企業前行,更有機會破這個局?
答案有三類先進性玩家。
第一類是頭部建筑巨頭的數字化部門。像中國建筑等巨頭,它們本身就代表基建的先進生產力,是產業的核心主體,各家都在構建自己的數字化團隊,服務自身的基本業務,特點是強但是不開放。
第二類是海外的建筑數字化服務商。比如歐特克,一個軟件設計界的隱形冠軍,旗下包括AutoCAD、二維CAD等軟件,主要服務機械、建筑等領域,國際上大多數二維CAD標準都由它來定制,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特點是強但是高溢價。
第三類是本土數字建筑服務商。比如,成立于1998年的廣聯達,也是建筑數字化首家A股上市公司,全國建筑企業500強中大半都是廣聯達的客戶。既有深耕賽道20多年的扎實技術,又有足夠開放的平臺能力。具體來說:在工程造價領域,其產品協同優勢正在逐步顯現,旗下土建算量、安裝算量、計價等數字工具,已成為建筑企業在成本管控方面的不二選擇;在工程施工領域,廣聯達智慧工地、數字企業、項目企業一體化等多產品線應用,讓其逐步成為業內為數不多的、同時具有項目級和企業級數字化能力的公司,其所提供產品的全面性和多樣性,在目前的國內企業中已鮮有可比;此外,廣聯達進軍設計領域的舉措,恰彰顯了其全生命周期國產替代的決心。
這三類玩家中,第一類企業由于非平臺類屬性,很難實現開放;同時,作為建筑大國,從國家信息安全的角度看,我們不可能重度依賴海外玩家。
所以,以廣聯達為代表的本土數字建筑平臺服務商,最有機會扛起中國建筑數字化的大旗。
巨頭財經的思考
建筑數字化 → 數字孿生 → 智慧城市
最后,思考個腦洞。
建筑是一個城市的物理基礎,那么隨著產品的數字化、工程的數字化、過程的數字化、生產的數字化,數字孿生技術將不斷完善,城市也將進入全新形態,演進為新型智慧城市。
數字孿生并不是簡單的模型孿生,它可以細分為產品數字孿生、工程數字孿生、過程數字孿生、生產數字孿生,涉及運動學、人機工程學、物流等領域,數字孿生是全域、全要素、全鏈條的。
舉個例子,通過數字孿生,不僅可以針對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情形,提前制定預警方案,還可以對老舊建筑進行數字化模型比較,前瞻了解拆除、更新之后的新的街區的樣貌,進一步指導城市更新。
根據IDC2020年的一份報告,從西雅圖到新加坡再到倫敦等城市,在智慧城市計劃上花費近1240億美元。
智慧城市,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關鍵一環,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做了重點提及。
從建筑數字化到數字孿生,從數字孿生到智慧城市,未來已來,而且才剛剛開始。
進窄門,走遠路,見微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