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我國經濟面臨三重壓力且穩增長訴求強烈的背景下,制造業投資有望超過基建、地產等投資,成為穩增長的核心變量。宏觀經濟的結構性轉變與產業政策堅持先立后破,使得制造業將從一個順經濟增長的帶動變量轉變為經濟增長的驅動變量,而房地產僅將起到經濟托底的穩定器作用。
從固定資產投資的結構看,制造業貢獻最大。2022年1-4月,制造業投資增長12.2%,其中制造業企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7%,占全部制造業投資的比重為43.1%,比2021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1-4月,高技術制造業投資累計增長25.9%,延續前期兩位數增速的高景氣度,例如,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30.8%、29.4%。
未來,在“新制造穩增長”格局下,制造業投資成為經濟的核心驅動力
當前,我國制造業正處在新一輪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制造業投資作為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主引擎,有望成為新制造穩增長的最強變量,2022年制造業投資大概率還將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速。未來,在“新制造穩增長”格局下,制造業投資將替代傳統的基建、地產投資,成為經濟的核心驅動力,具體來看,制造業投資有兩條主要邏輯:
其一是制造業供給端補短板,主要表現為制造業強鏈補鏈,以鏈長制為抓手,政府參與協調并衍生大量制造業投資。
其二是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的產業基礎再造,主要表現為產業的“兩化改造”,分別是產業新能源化和產業智能化,產業基礎再造將使企業的投資行為發生變化,企業的資本開支將不再拘泥于原有產業的盈利,而將在更大程度上受到產業轉型趨勢的推動開展跨產業投資。
由于制造業投資涉及行業眾多,覆蓋的資本類型多樣,其影響因素也較為復雜,包括但不限于經濟景氣度(PMI)、外貿鏈條韌性(工業出口交貨值)、利潤水平、金融可獲得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制造業股權融資)等。因此,無論從行業、投資類型,還是影響因素預測,制造業投資都將面臨諸多約束和挑戰。為把握新制造穩增長背景下的制造業投資特征,需充分捕捉中觀變量的高頻信息。市場往往跟蹤傳統中觀變量來觀測穩增長,如螺紋鋼、水泥、工程機械等,而這些變量與地產、基建相關性較多,當穩增長的載體發生變化時,更應該關注與制造業投資相關性更強的變量,例如以下3個高頻變量:熱卷與螺紋鋼價差(卷螺差)、百城工業用地供給面積和金銀比。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健康度的體現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健康度的體現,但其信貸需求長期未得到有效滿足。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更加注重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相比于基建、地產投資受逆周期政策主導,制造業投資的提升需要依靠實體部門的內生動力,即必須源自真實的利潤、下游需求驅動或供給短缺拉動。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但從資金逐利性及銀行營利性角度,傳統央行數量型調控工具在傳導過程中,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往往偏好風險更小、總體投資回報率更高的基建、地產領域,而沒有有效流入制造業,制造業信貸需求未得到有效滿足,貨幣政策流動性外溢時,制造業才能得到相對充足的資金支持。整體看,金融對制造業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發揮信貸政策的結構性引導作用。如在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內增設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專項指標,并不斷提高考核強度;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持續強化信貸結構調控,著力推動制造業中長期貸款高速增長。近年來,我國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大幅提高,明顯高出整體信貸增速。2020年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5.2%,較2019年末的14.9%大幅提高逾20個百分點,也明顯高于整體信貸增速的12.8%;2021年末增速31.8%,保持在30%以上高位,其中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達32.8%。
2、信貸政策多維度支持高技術制造業。例如,2021年3月22日,人民銀行召開的信貸結構優化調整座談會強調,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制造業的支持,提高制造業貸款比重,增加高新技術制造業信貸投放;2021年12月,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指導意見》中要求,相關機構積極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創新發展,保持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合理增長。近年來,人民銀行推動金融機構對制造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貸款規模,實施優惠的內部資金轉移定價,適當提高風險容忍度。據測算,六大國有銀行2021年制造業貸款余額7.36萬億元,較2020年相比增加6642.04億元,制造業不良貸款率(加權平均)為3.83%,較2020年有所下降。而商業銀行也設立了多種創新型信貸產品,如技術提升支持貸款、大中型企業固定資產購置貸款、科創貸等。
3、政策性金融機構優先支持先進產能建設和技術改造等領域,助力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實現產業新能源化和智能化。例如,國家開發銀行把支持制造強國、科技強國建設作為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方向,2021年制造業貸款余額達9588億元,當年發放貸款4917億元支持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新增突破千億元,增速超過全行信貸平均增速;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占比85%,居金融同業首位。此外,國家開發銀行運用所管理的各類產業投資基金、科創基金,繼續加大對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方面的股權投資力度。2021年,實現承諾投資623億元,新增投資456億元。
4、人民銀行創設碳減排支持工具,從貸款投向來看,碳減排貸款將專項用于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碳減排技術等重點領域,支持經濟低碳轉型發展。人民銀行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人民銀行通過碳減排工具累計發放資金1386億元,支持貸款投放2310億元。預計后續碳減排支持工具還將進一步擴圍加碼,一方面支持領域的擴圍,目前工具重點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碳減排技術等三個碳減排領域,未來可能范圍拓寬;另一方面是將支持主體從全國性金融機構(政策性+六大行+股份制)進一步拓展至中小金融機構。
5、多措并舉支持民營小微企業。由于制造業中民營小微企業占比較高,政策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也是助力維穩制造業。據了解,年度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多次針對小微企業;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多次針對小微企業投放助企紓困資金;積極引導小微企業貸款利率下行,2021年,我國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61%,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2021年新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93%,比2020年下降0.22個百分點,降幅大于企業貸款利率整體降幅。
當前,能源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都在積極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從而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并能更快速地對國際市場變化作出響應,推動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預計“十四五”時期,金融支持制造業的效能將繼續提升,把支持制造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作為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方向,聚焦服務科技自立自強,服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綜合運用股權投資、產業鏈供應鏈融資等多種模式,優先支持企業科技研發及產業化、先進產能建設、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技術改造等領域,助力制造業提升核心競爭力,融資推動重大工業項目加快建設。
(來源: 中國工業報)
該內容由行業企業、終端個體、第三方機構提供,本網僅為引用該信息,如有任何疑問請與轉載來源機構聯系解決,感謝支持。如發現侵權,本網站將協助進行處理或撤文。
![]() |
![]() |